Dec 3

伦敦交响乐团指挥阿巴多:如果说巴赫在《G弦上的咏叹调》中是用音乐的理性来接近上帝,那么亨德尔在《弥赛亚》中就是用音乐的感性来接近上帝。

《弥赛亚》在伦敦上演时,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,第二部分终曲“哈里路亚”奏响时,国王按捺不住激动,站起来听完全曲,也使“哈里路亚”站着听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。

柏辽兹的《幻想交响曲》是有史以来第一首标题交响曲。

Dec 2

1854年,舒曼因精神疾病突然出走投莱茵河,所幸遇救。两年后,病逝于精神病医院。

1849年,肖邦在巴黎实施,遗嘱要求心脏葬在祖国波兰,遗体葬在巴黎。

一夜,肖邦在家里独自弹奏他的《军队波兰舞曲》,沉思于乐念中,突然产生幻觉,感觉到一群波兰武士及贵妇人的行列侵入他的房中。惊慌之际,肖邦拨腿逃出房间,整夜未归。

《在中亚细亚草原上》的作者鲍罗丁又是化学家,曾与门捷列夫一起获得过国家奖学金,终身担任彼得堡医学院教授。

1830年,门德尔松为歌德在钢琴上演奏巴赫的《G弦上的咏叹调》,歌德赞叹:“乐曲实在太壮丽了,就好像有一大群富丽堂皇的人们正沿着宽大的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。”

傅雷在给傅聪的家书中:“巴赫被基督教精神束缚,常常匍匐在神的脚下呼号、忏悔、诚惶诚恐的祈求。”

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,300多年里巴赫家族出现了52位音乐家。

指挥家姆拉文斯基抱怨肖斯塔科维奇在《第五交响曲》中“为什么没有欢欣的结尾呢?”肖斯塔科维奇冷静回应:“我哪里有欢欣?有了战争,才给了我们悲伤的权利。”

26岁时拉威尔挑战罗马大奖未成功,之后四度挑战皆未能得奖,1905 年拉威尔再度报名,但因评审委员会认为他已超过最高年龄限制的30岁,依规定不准参加,结果引发艺文界轩然大波,罗曼·罗兰也撰文向评审团抗议,最后甚至演变成巴黎音乐院院长与数名教授辞职的风波,当时巴黎新闻界称此事为拉威尔事件。

Dec 1

克莱斯勒与拉赫玛尼诺夫情谊深厚,常一起演出,但是克莱斯勒不爱练习的性格让拉赫玛尼诺夫受不了。克莱斯勒常常把演出曲目奏过一遍便上台,力求完美的拉赫玛尼诺夫把它拉住,要他多练几遍克莱斯勒才会拿琴继续练习。有一次,二人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,克莱斯勒拉着拉着,发现不知拉到哪里去了,轻声问拉赫玛尼诺夫:“我们在哪里了?”拉赫玛尼诺夫面无表情,说:“我们在哪里?我们在卡内基音乐厅!”

戴安娜出殡当天,演奏的是霍尔斯特的《行星》组曲。

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,上百架白色钢琴齐奏,演奏的是格什温的《蓝色狂想曲》。

刘天华在整理我国民间音乐的过程中,因在天桥收集“吵子会”锣鼓谱,不幸染上猩红热,于1932年6月8日病逝,年仅37岁。

伯恩斯坦临死前说:“离开人世的最悲哀的事情之一,是再也听不到马勒的《大地之歌》了。”

几位崇拜萨拉萨蒂的阔佬要为他立一座雕像,他向别人打听:“建这座雕像要花多少钱?”人们告诉他,大约要1万比塞塔。作曲家十分吃惊:“干脆我自己站在基座上好了,只要5000比塞塔就行。”

1881年3月28日,穆索尔斯基因癫痫病逝世,终年42岁。

1880年,柴可夫斯基预言:《卡门》10年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歌剧。

小仲马说:“50年后,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《茶花女》了,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。”

Nov 28

《四季》是维瓦尔第于1725年创作并提献给波希米亚伯爵冯·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《和声与创意的尝试》中的前四首。

传说维瓦尔第与人打赌,说他创作一首协奏曲比抄谱员重抄一遍的速度还快。

Cal Maria Von Weber,是莫扎特妻子的表兄弟,瓦格纳称他为“德国作曲家中最具德国特色的人”。

帕格尼尼自称“12岁以前练琴,12岁以后躺着”。据说出道后从不练琴,除了演出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床上度过。

李斯特因年幼时被帕格尼尼的演奏吸引,立志要成为“钢琴的帕格尼尼”。

受《二十四首随想曲》的影响,舒曼创作了两套钢琴练习曲,李斯特创作了练习曲十二首,勃拉姆斯创作了《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(作品35号)》,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钢琴和乐队的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(作品43号)》。

13岁时,帕格尼尼随父亲去帕尔玛拜意大利小提琴家罗拉为师,等候接见时,父亲让儿子拿桌上的小提琴试奏桌上放的罗拉新创作的协奏曲谱,罗拉闻声惊起,跑出发现是个孩子,说:“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你了,我的孩子。”

帕瓦罗蒂:虽然我知道席勒的诗很好,与贝多芬的音乐相比就无足轻重了。

对于《命运交响曲》,罗曼·罗兰:“是保存了他一生中最明朗的香味的”。柴可夫斯基:“这样的音乐使我脱离了刻板的现实生活,以致听久了你会不相信世间还存在着战争,疾病和贫困”。

因崇拜贝多芬,舒伯特死后被按他的遗愿葬在贝多芬墓旁。

莫扎特在家信中写:歌词在歌剧中只是对“音乐之父”百依百顺的女儿而已。